台湾高山茶属于乌龙茶。
台湾高山茶外形美观整洁,色泽墨绿有光泽。台湾高山茶因产地不同,冲泡后各具独特的清香、茶香、果香、焦糖香等味道。台湾高山茶滋味醇厚,汤色橙黄,叶底柔嫩呈绿叶红镶边。
主要产区于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山脉,海拔1000-2000米左右,台湾民谣高山情歌词中“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直接呈现出此区的好山好水,好风景,茶好自然不在话下。
另外阿里山、玉山、梅山的日出云海,各有特色,闻名世界,也投射出此地区所产的茶叶有其一定的质量与内涵。
注意事项:
由于高山茶包含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质需要在高温的条件下才能完全发挥出来,所以一定要用沸水来冲泡。使用沸水泡制小叶或嫩叶型乌龙茶时,茶汤出水时间务必掌握在20~40秒之间。
闽南和台湾的高山茶冲泡时浸泡的时间第一泡一般是45秒左右,再次冲泡是60秒左右,之后每次冲泡时间往后稍加数10秒即可。闽北和潮州的乌龙茶开汤时间则要快得多,第一泡15秒就可以了。
高山茶属于乌龙茶。
高山茶是高海拔山区茶叶的统称,主要品种有青心乌龙、金萱茶和翠玉茶等,高山茶需要沸水冲泡,其特殊芳香物质才能挥发,有七泡有余香的说法。高山茶它是高海拔山区茶叶的统称,由于高山日夜温差大,湿度较高,黄红光较强,有利于提高茶叶中的叶绿素和氨基氨酸含量。
高山茶品种包括但不局限于青心乌龙、金萱茶、翠玉茶、四季春茶,还有阿里山茶等等,皆气味甘醇,根据生产地区不同各自特性有所不同。高山茶在我国的主要产地有台湾嘉义县、南投县和雅安,以及峨眉山等。
茶叶起源
高山茶的叫法是来自台湾梨山的果农陈金地先生,他在梨山经营水梨果园,以往每年供应蒋中正总统。闲暇之余,由冻顶引进茶苗在海拔2500米山区种茶制茶。制出的茶,初期出售不知如何命名,因其茶苗品种不同,但都种于高山,于是冠以“高山茶”之名。所以高山茶的叫法起源来自于台湾,而台湾的高山茶,多属于乌龙茶。
但是之后高山茶逐渐成为对产自海拔较高的山区的茶的通称,更不拘茶种。高山茶与平地茶相对,以海拔区分,而通常说的绿、红、青(乌龙)、黄、黑、白六大茶类是以制作工艺区分。有高山,能产茶的地方,都可以有高山茶,而高山茶以红茶工艺制作就属于红茶,以绿茶工艺制作就属于绿茶,以乌龙茶工艺制作就属于乌龙茶。
既不是绿茶也不是红茶,是乌龙茶。
高山茶以海拔做定义,是目前比较没有歧见的说法,但在高度上,虽有业者是以海拔800公尺或1400公尺开始算起,但大体而言,仍以生长于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园所产制的茶叶为主流共识。至于台湾现有种植茶树的高度是以海拔2600公尺为上限。不过“高山茶”一词也经常套用于产制于高山,但产地名气不大,或少数产区不足海拔1000公尺,但位居高地河谷,且富有高山气的优质茶叶。所以“高山茶”并非专指某地生产的茶叶,而仅是与“平地茶”相对的一个概念名词,但是高山出好茶却是不争的事实。
扩展资料
高山茶是对产自海拔较高的山区的茶的通称。有高山,能产茶的地方,都可以有高山茶。海拔高度,目前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所产制的茶叶为高山茶。
台湾以海拔2600米为上限。高山茶富有高山气味,通常认为是高品质茶叶的象征。茶谚:“高山出好茶。”
所谓高山茶,出自海拔1200至1600公尺的茶园,日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由于湿度和雾珠的增多,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而红黄光有利于提高茶叶叶绿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这对提高茶叶色泽和滋味是不可缺少的物质。高山茶新销肥壮,色泽翠绿,茸毛多,节间长,鲜嫩度好。
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且条索肥硕、紧结,白毫显露。而平地茶的新梢短小,叶底硬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少光。由它加工而成的茶叶,香气稍低,滋味较淡,条索细瘦,身骨较轻。在上述众多的品质因子中,差异最显的是香气和滋味两项。平常茶人所说的某茶“具有高山茶的特征”,就是指茶叶具有高香、浓味而言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