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茶叶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的一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于茶叶贸易,而作为清政府“钱袋子“的茶叶,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当时的英国人便自己种植茶叶销往世界各地,最后便导致清朝的茶叶贸易出现了滞销的情况,也因此影响了清政府的大部分收入。清朝的茶叶贸易在当时来说,是很繁荣的。
有些偏远地区,比如西藏和甘肃等地都是通过粮食来换取茶叶,后来,清朝的茶叶因为贸易往来,随即便销往了英国。一开始,英国人的茶叶每年从清政府进口的数额只有六万吨。等到了十八世纪末期的时候,茶叶的销量却出现了惊人的11000吨。也因此,一开始的英国只有贵族上层可以喝茶叶,后期随着茶叶的大量进口,英国的平民也抛弃了咖啡,转而喝起了茶叶,随即茶叶的销量便突飞猛进。而当时的清朝全国贸易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都来自茶叶,因此,当时的茶叶贸易占据了国民经济收入的大部分。茶叶贸易的发展,让清朝和世界各个国家保持了友好的贸易往来,同时因为清政府每年的大量收入,也防止了白银的大量流失。不过直到后来的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的英国便通过鸦片,来换取清政府的白银。
而茶叶贸易也因此转换成了鸦片贸易,当时的英国在知道了茶叶的暴利后,便选择自己种植茶叶。因为和清朝的土壤和气候都差不多,因此等到茶叶生产出来后,便销往世界各国,就连清朝当时的西藏等地也有。
而维持清政府财政收入的茶叶贸易就此衰落,也因此让当时的清政府处在崩溃的状态,再加上国内动荡不安和鸦片战争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经济迅速下滑。
据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817—1833年广州口岸出口的茶叶占出口总货值的60%左右。此后直至鸦片战争前,广州茶叶出口平稳增长,年均达42.3万担,价值l 692万元,约占当时广州出口总值的63%,并且这个数据还是不包括从陆路运往俄罗斯的茶叶。
鸦片战争后,直至19世纪中后期,茶叶一直是中国占第一位的出口商品,其出口值在有些年份甚至占中国总出口值的80%以上。在各通商口岸,尤其“南方各省商务,茶为大宗,海上通商以后,每以华茶出口之多寡,定一年商务之盈亏”。但由于其他产品(如丝和丝织品)出口量增加以及后期印度和锡兰茶叶的竞争,中国茶叶出口值在全国出口总值中的比例逐渐降到40%一50%;到19世纪最后10年,已降至30%以下;至20世纪初,更降至10%以下。
对比上述清朝时期茶叶的出口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清朝还是现在,中国茶叶出口都出现了下降趋势。然而,尽管都是下降,清朝时期的茶叶出口情况也比现在好不少,为什么?
因为清朝时期的中国既是第一产茶大国,又是茶叶出口第一大国,而如今的中国仅仅是第一产茶大国,但并不是第一出口大国。究其原因,一方面清朝时期国外会种茶的没有如今的多,另一方面清朝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茶叶贸易壁垒,国外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没有现在严苛。
此外,在税收上,清朝时期的茶叶税收对国家财政的贡献比现在的大。19世纪,中国全部出口商品所换得的外汇有52.7%来自茶叶,中国全部进口商品所需要的外汇有51%是靠茶叶去支付的。而如今,中国茶叶税收仅占国家财政税收的一小部分。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如今中国的对外贸易做得比清朝好,出口的物品不再是仅仅以茶叶为主,而是更加的多元化了。
最后,虽然和清朝时期相比,现在中国茶叶的出口量没有清朝的大,受到的出口限制也多了不少,但是只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同心协力,联手互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中国茶叶出口就能破除困境,赢得发展新优势。
这有很多原因:
虽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像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这都促进了文明和贸易的交流。
清朝康乾盛世,中国茶叶深受欧洲好评。而且茶路通畅。
当时山西,安徽,广东的茶商非常善于做买卖,特别是茶商贩茶获利匪浅。
清朝推动了茶叶品种的大繁华。轻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类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中国的茶叶花色品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五口通商,这对于外国来说,增加了贸易,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中国的茶叶出口,大批外国商船来中国进口茶叶。
清政府国际地位还是很高的,世界人民都很愿意了解中国文化。很多人以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但是我想说的是,真实的情况未必是这样,鸦片战争的中国GDP依旧占到了全世界的1/3毕竟天朝上国的称号也不是白来的!只不过闭关锁国和技术落后而已!而且在清政府,清官往往掌握了大权,像是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等人,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是全亚洲实力最强,火力最猛的海军。以至于萨镇冰,邓世昌,林庆生等船政学堂学生能够到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进行学习,当时日本的东乡平八郎就吃了闭门羹,只去了商船学校。清政府的定远舰到日本访问,日本海军指挥官看到庞大吃水量,火力威猛的巨型战舰,当时就取消了攻打台湾的计划。